欢迎访问本站,如有需要请联系我们
IT数码信息网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款上市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90%的高中生都因此丢分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8-2-24 5:56:32 人气: 标签:古文翻译
导读:文言文翻译是语文中的难点,很多高三党因为文言文不会翻译而导致题目无法进行下去,其实文言文做题除了要有一定的翻译功底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做题方法,今日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中的难点,很多高三党因为文言文不会翻译而导致题目无法进行下去,其实文言文做题除了要有一定的翻译功底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做题方法,今日小简老师特地从名师那里取经传授给各位同学,家长看到了一定要为孩子收藏起来哦,相信会为孩子的分数增光添彩。以下是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就把贺贲。世祖闻之,眼冒,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把贺贲。世祖听说这事,非常,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显然是口语化的。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词语的感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考生误认为表示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或误译。而检验自己是否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误译: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

  正译: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二是结合语境,把握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

  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涉及文化常识的,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二是看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分析与对策: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了文言文翻译“”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理为“……呢?”。

  文言文句子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没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我们看句子的语气,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标点符号,如问号,则处理为疑问语气;二是根据文意,在人物对话中,要留意说话人的心理、个性,以及表达目的等。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