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如有需要请联系我们
IT数码信息网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小说

裘帕·拉希莉长篇小说《低地》中文版出版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9-11-12 2:59:53 人气: 标签:出版小说
导读:《低地》,[美]裘帕·拉希莉著,吴冰青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9月,精装。浙江文艺/供图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吕家佐 通讯员 李灿)2019年9月,浙江文艺出版社“KEY

  《低地》,[美]裘帕·拉希莉著,吴冰青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9月,精装。浙江文艺/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吕家佐 通讯员 李灿)2019年9月,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美国普利策得主裘帕·拉希莉长篇小说《低地》,这也是继长篇小说《同名人》出版之后,拉希莉的长篇力作首次被译为中文出版。

  2000年,年仅33岁的印裔美国作家裘帕·拉希莉凭借《解说疾病的人》摘下了在美国极具分量的普利策文学,并成为该史上最年轻的获者。这位年轻却在写作上“成熟的不可思议”的作家从此开始被世界文坛所认识。裘帕·拉希莉于1967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移民家庭,幼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罗得岛。父亲是罗得岛大学图书馆的职员,母亲是教师。拉希莉先后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的伯纳德学院,和大学的文学创作班。与两度荣获美国国家图书的华裔作家哈金是同班同学。

  《解说疾病的人》获后,拉希莉几乎成为了英美各项文学大榜单上的常客,她还摘得欧·亨利短篇小说、美国笔会/海明威文学,并多次入围布克短名单,以及《纽约时报》好书榜。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甚至把她列为自己的夏日书单上的作家。《低地》甫一出版便入围2013年布克短名单、美国国家图书决选名单、百利女性小说短名单作品;并成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论坛报》《纪事报》《今日美国报》、Goodreads、科克斯书评、美国国家公共等年度最佳图书。

  2006年拉希莉的作品《疾病解说者》和《同名人》首次在中国出版,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裘帕·拉希莉依然是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名字。这也许与拉希莉笔下人物的身份和她作品的主题有关;然而抛却“移民文学”的理论框架,拉希莉的作品注视的,她以优雅从容的笔触勾勒的,是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命运息息相关的日常,是在时光加速流逝的今天,当代人越来越频繁遭逢的与迷茫。

  《低地》是裘帕·拉希莉继《同名人》之后创作的第二篇长篇小说。小说围绕一对印度兄弟乌达安与苏巴什家族上下四代人的人生展开,时间背景集中于1960年代至现在,地域横跨印度和美国。弟弟乌达安和年纪相仿的哥哥苏巴什成长于加尔各答的一片低地旁。每到雨季,低地蓄满雨水,就会覆盖一层密密匝匝的水葫芦。哥哥苏巴什性格谨慎而安静,乌达安则大胆、热情、叛逆。大学毕业后,哥哥苏巴什前往美国读书深造,弟弟乌达安怀抱一腔热情投入了纳萨尔巴里运动,并与心爱的女人高丽结婚。

  因在运动中秘密一名,藏身于低地旁的乌达安被并遭枪决。得知弟弟死讯的苏巴什匆匆回国,为了帮助不被家人接纳的高丽,及其腹中的孩子,苏巴什以结婚的形式带高丽离开了印度,前往美国。高丽在美国顺利地生下女儿贝拉,然而她和苏巴什的婚姻始终处于一种两难的尴尬境地。死去的乌达安始终是他们之间挥之不去的阴影,她无法爱上苏巴什,也无法面对这种错位婚姻中的。

  最终,高丽遵从内心,抛下女儿和苏巴什,孤身一人前往开始了新的生活。她的选择,给女儿贝拉和苏巴什的一生都投下了无法逃脱的阴影……而远在大洋另一端的加尔各答,失去了两个儿子的比卓利每天都会来到低地,捡拾积水的低地里的垃圾,她固执地不许任何人关于儿子的记忆……在小说结尾处,我们才得知,高丽一直隐藏着一个关于乌达安的秘密,正是这个秘密让她一直处于对乌达安和苏巴什的复杂情绪之中,终其一生,她也没能与自己、与所有人达成和解。

  小说中写道,在孟加拉语里,昨天对应的单词,kal,也用于明天。如果不用一个形容词或时态区分,你无法分辨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情。这就像是对小说中这个印度家庭四代人命运的隐喻,一切已经过去,却又始终在卷土重来。

  从《同名人》到《低地》,也许和印裔美国作家的身份有关,拉希莉关注的主题始终是移民者身处两种文化夹缝中又孤独的自处,他们携带着东方文化的记忆,在美国培育着自己的生活;他们在中寻找灵魂的归宿,又在寻找中一次次与答案擦身而过。然而拉希莉要表达的,并不局限于移民问题的框架。假断掌手相图解一如《同名人》中一直固执地着自己姓名的男孩“果戈理”,在《低地》中,无论是高丽,还是高丽的女儿贝拉,她们错愕于人生所遭逢的一连串误差与偶然,但却在经年的逃离之后,发现自己身处的,依然是一片不适之地。

  《低地》英文版的出版,距离拉希莉摘下普利策文学已经过去了13年,从时间上来看,拉希莉的算不上是一个高产的作家,然而她的文笔愈发简洁而克制,在人物的勾勒上愈发成熟和游刃有余。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契科夫、曼斯菲尔德、威廉·特雷弗。拉希莉从不以视角去注视和评判她笔下的人物,而是通过不同的角度,给每个人物以表达的出口。在《低地》的字里行间,叙述者并非一个主导故事的存在,而只是一个耐心倾听人物的旁观者。

  在《低地》中,裘帕·拉希莉呈现了两个性格迥异的印度兄弟,一个被过去困扰的女人,一段超越死亡的爱情,一个被撕裂的国家;字里行间满溢着痛苦与爱,以及生命惊人之美。正像很多英美所说的,“这是一本可以长久伴随你的那类书”,因为在故事中每一个异乡人的身上,我们总是能在不经意间看到自己的影子。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